En
新闻资讯
学校要闻
媒体聚焦:培育人才“软环境” 服务产业转移
发稿:徐旭 发布时间:2010-07-08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大量成长型高附加值工业企业纷纷落户芜湖。在市委、市政府优化投资服务环境的同时,本地高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出击,将主动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和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相结合,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细节着手,为落户企业打造人力资源“软环境”。

主动联系 上门服务企业

今年,三安光电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这个全国LED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没有想到,企业还没正式投产,驻芜办公室就迎来了上门服务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他们的来意很明确:作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学院想了解光电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

“职业技术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专业的设置、招生的规模等都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定。面对我市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难得机遇,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的优势更加凸显。”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徐建平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地方高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率先转变教育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承接产业转移”为目标,大力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现在,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浏览市发改委、经信委、招商局等部门的信息,了解最新的企业落户信息。工作人员首先详细了解企业的行业背景和投资规模等信息,随后登门拜访,和企业沟通交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职业技术学院什么样的服务。学院将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能够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徐建平介绍,学院对所联系企业的选择很有讲究。重点是芜湖的三大支柱产业,有资质、发展潜力较好的成长型企业和产业转移中的重点企业。利用学院的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和学生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为转移产业构建发展“软环境”。

校企合作走向“融入式”“精细化”

自2005年创立“奇瑞班”开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该校一张靓丽“名片”。在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办班的模式开始出现“融入式”和“精细化”的新特点。学院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成长需求“无缝对接”,也在着力引导企业将短期用工行为向长期专业人才培养转变。

在“奇瑞班”里,现有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通用课程培养转变为分工艺培养。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择的工艺不同,接受的课程也会有所区别。“精细化”的分工艺培养模式,不仅方向性更明确,而且能够通过教授前沿科技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诚班”请来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给教师授课。将系统性教学和实际操作技能结合。每年,学院还会举办“校企合作恳谈会”,与企业代表交流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与学院合作企业数已达375家,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奇瑞汽车、芜湖港、鑫龙电器、恒升重机、蒙牛乳业、中国人寿、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都和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院投入这么多的精力为企业服务会不会影响学院的自身发展?徐建平用“三赢”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赢在就业,不仅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而且对自身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企业赢在人才,企业找到获得“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而不用再到人才市场上“雾里看花”;学院赢在发展,培养了大量家长认可,社会认同的技能型人才,招生就业“双喜临门”,为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2010年7月2日芜湖日报头版 记者 杨友艺 实习生 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