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学院在北校区成功举办“道德讲堂”活动。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主办、党校承办。市文明办思想道德科(志愿服务科)负责人叶雪峰和芜湖市文明创建动态网相关人员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院领导、院文明委常务副主任袁龙喜出席了活动。300名师生代表和院文明办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整场活动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在“唱歌曲、学模范、谈感受,颂经典、学礼仪、送吉祥”六个环节中,弘扬了道德精神、展示了道德力量,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和充实我们的心灵,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主持人引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拉开了整场活动的序幕。
首先,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起立合唱歌曲《爱的奉献》。
随后,进行第二个环节“学模范”。在学院信息工程系11网络班有这样一个宿舍:两年来,这个宿舍中的李永平、孙梦、曹金凤、张育霞 、赵为艳 五名同学默默照顾和陪伴一名特殊的同学马肖肖,和她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用无私的行动演绎了一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的人间大爱。这个宿舍的代表李永平以“用爱筑成一片天”为题,为大家分享她们的故事。李永平的报告精彩生动,发人深省,予人启迪,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爱心宿舍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平凡中见伟大,平时却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听完报告后,在座的青年学生深受感动,纷纷踊跃发言。同学们表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做好事。爱心宿舍两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同学,在当下这个年代,实属不易。今天学雷锋、做好事,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雷锋精神中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需要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奉献和付出的快乐,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定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大家表示要向爱心宿舍学习,从自身做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影响带动他人,让道德的力量教化每一个人,温暖每一个人,感动每一个人。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道德经典,星汉灿烂。接着,主持人带领大家诵读了《老子》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和《管子》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等中华传统经典名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些经典名句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浸润着大学生年轻的心灵。
在“习礼仪”环节,文化传播系副主任申睿副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礼仪。生动的讲解、典型的案例让大家感受到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做法。申老师的讲解使大家对礼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生活中更加的文明优雅、举止得体。
在最后“送吉祥”环节,主办方向每位听众送上了印有《三德歌》歌词的精美书签,献上了深深的祝福。至此,整场活动圆满结束。
“道德讲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一直以来,我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道德讲堂”建设,结合学院实际,创新发展,做到了有特色、有亮点、有超越、有品牌。在活动流程上,严格按照“唱歌曲、学模范、谈感悟、诵经典、习礼仪、送吉祥”等六个环节开展。在活动内容上,围绕“礼仪”主题,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围绕“诚信”主题,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和睦”主题,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围绕“友善”主题,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活动形式上,按照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主要模式,根据各系部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自愿参加到“道德讲堂”建设中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通过有效组织,整体推进,“道德讲堂”已成为深化学院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崭新形式。(宣传部)

图为活动现场


图为“唱歌曲”环节


图为爱心团体上台接受采访


图为现场观众谈感受

图为“诵经典”环节

图为“习礼仪”环节

图为“送吉祥”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