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打造“双循环”、夯实新高地,助推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

发稿:段争光 发布时间:2021-02-03

 2020年科研处(学报编辑部)(以下简称科研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讲话精神,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等教育交流活动,揽镜自照,服务师生。工作中对照党章和准则,深刻剖析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提升服务意识,整体提升科研处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科研处多次深入二级学院调研,先后到陕西、重庆等地高职院校围绕“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新高地”建设开展调研工作;修订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学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院办通〔2020〕15号),对科研管理进一步规范和量化。制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院办通〔2020〕16号),统筹教科研资源,形成多方融合、机制灵活、资源共享、集聚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服务平台。科研处围绕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社会培训以及以服务于“一带一路”等方面谋划“十四五”工作,多次组织座谈会,完成“科创与社会服务专项规划”初稿。

一、凝练“双循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科研处聚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双循环”已初见成效,在内循环上以科技创新、专利大赛、科普等大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服务教学。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举办第十一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讲座,覆盖南北校区十五个二级学院共计四百余名学生和老师。邀请科技厅和高校专家针对申报政策和申报书撰写组织学术交流和专家讲座;另外科研处按人事处安排为新进教师做专题科研讲座,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2020年我校在“第九届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获特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是在芜高校唯一高职院校荣获此殊荣,另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本次大赛共组织119件作品参赛,266名学生参与此次大赛,46件作品晋级市赛。在第十一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中,共22件作品参加初赛,涵盖85名学生,15件作品晋级省赛,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五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15件作品报名参赛,共计66名学生参加初赛,最终获创意类一等奖一项,创业类二等奖一项,发明类三等奖一项。在第二届安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中,我校共计4件作品8名同学参加大赛。2020年科研处组织4项科技类大赛,涉及来自不同专业的近500名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普知识和创新意识,很好推动了科技成果融入教学,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科技成果内循环建设成效。

我校“双循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示意图

在外循环上重点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为了实现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校领导指导下,科研处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与四川、广州、江苏等省内外科技成果转移机构洽谈对接,逐步完善学校转化机制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着力推动发明专利的转化和应用工作。2020年科研处共组织4次转化对接工作,累计转化发明专利34件,单次转化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5万元。目前学校面向长三角区域企业转化的34件发明专利已投入生产,进一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二、打造“双平台”,提升科研实力及服务能力

为了搭建大科研格局,支撑“双高”计划建设,促进科研融入产业、融入行业企业、融入教学,2020年科研处新建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皖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监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汽车与航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5个已认定为芜湖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光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储金霞铁画大师工作室”“安徽省AA级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两仪所”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累计预算1330万元。

经过两轮近四年的探索,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将科技团队最终分为科技创新类、科技服务类和科技扶贫类三种类型进行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对接市场新需求,通过打造不同类型的科技团队,开展切实高效的研发和科技服务。2020年共培育了“生态环境监测智能化科技创新团队”“食源性细菌诊断和防控研究团队”“新能源储能材料技术创新团队”“无人驾驶技术科技创新团队”4个科技创新团队、“协推合创一体化科技服务团队”和“长三角乡村振兴科技扶贫团队”2个科技服务及科技扶贫团队,累计预算80万元。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办刊水平

科研处认真学习、研讨国家新闻出版局于2020年6月发布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和制度;除进一步规范审稿程序外,学报还先后引进两个正规检测系统,互为补充,对来稿进行相似度检测,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赝品。

学报在工作中推陈出新,根据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和学院的工作实际开设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研究”和“专家论坛”两个新栏目,吸引了一定数量的优质稿件。

2020年,学报全年发稿101篇(另有彩页专栏4页),比上一年度增加近10%;诚约博士后、博导及本科院校知名教授论文10篇,另发表博士、教授论文十余篇。与金根木同志合作,开设了“红色文化之窗”彩页,宣传革命史、弘扬正能量。

四、科技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

 完成了首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工作,我校首批3名科技特派员考核全部合格,其中两名优秀(全市8名优秀)。2020年再次派出两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推进科技下乡工作,同时推荐1名芜湖市科技特派员;组织推荐19名专家入选芜湖市科技专家信息库。为了更好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科研处在分管领导组织下,先后都芜湖县航空产业园、

 南陵县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园、新亚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西门子等企业洽谈科技合作,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暨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芜湖市湾沚区专场产业对接会,积极加入高新区相关企业联盟进一步对接横向业务等。2020年我校横向课题立项超过50项,更大范围服务企业一线生产、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和产品转型升级,也体现了我校《横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实施一年来,进一步激发了老师从事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地方标准取得新突破。2020年我校组织申报芜湖市地方标准《翡翠烧卖制作工艺规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双低”油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四项。为了做好标准的起草工作,科研处组织3批教师参加芜湖市标准化研究院举办的“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专题培训”

二是专利申报寻求新途径。截止目前我校授权专利367件,发明专利73件。为更好解决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学校委托三家代理公司开展专利申报服务,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及审查制度,重点推荐紧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专利申报,从而提高专利授权质量和服务面向。

六、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立项和结项工作

2020年,做好项目经费管理中期检查和结项服务工作。组织申报教育部思政专项“科研育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安徽省社科联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众创空间”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课题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校级各类课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申报”专项各类纵向科学研究项目共立项86项,资助金额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