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资讯
学校要闻
【大江晚报】这所学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
发稿:全盼盼 审核人:曾友山发布时间:2022-12-05

乡村振兴人才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

这所学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

11月中旬,“小雪”将至,因地处江南,以长寿闻名的芜湖市湾沚区珩琅山村还未觉寒冷,油菜已出苗绿油油,等着越冬,晚稻穗沉甸甸,即将收割。记者在此采访中遇到来自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的教师顾鑫,他又带着学生来到这里实践教学,同时给农户答疑解惑(如图)。

自2021年6月开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芜湖市农业农村局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后,顾鑫和同事们就带着学生,频频出现在乡村或者涉农企业。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探索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路径已取得初步成果。

农学专家走进田间教学 农户扩大规模信心足了

看着老朋友顾鑫走到田边,种植大户彭木林等人赶紧迎上来打招呼,“顾老师,你今天来得正好,帮我看看油菜长得如何”。顾鑫便带着学生和彭木林走到田里观察,他告诉彭木林,“目前长势可以”。他蹲在田间,一边为彭木林指导如何施肥,了解明年开春后的种植规划,一边回头和学生叮嘱几句。

今年48岁的彭木林说:“有顾老师这样的专家指导的确不一样,更加科学,他们的到来让我们对种田更有信心”。彭木林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后来发现有老乡回来就不再继续出门打工,原来他们留在家里种田了。彭木林一打听村里土地可以流转,规模化种植有赚头,他动了心,想着孩子老人在家缺少照应,左思右想便决定回家。彭木林坦言,刚回来时没敢大干,“好多年不种田手生了,就不断请教,不断摸索,慢慢才情况好转,但是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好在自去年顾老师他们来给我们指导上课后,我扩大规模的信心足了起来,他们的确有水平,不管是选种还是田间管理,还是市场变化,他们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比我们看得远看得准”。

听彭木林这么“夸”,顾鑫笑了,“彭大哥和乡亲们过奖了,一年下来,我有些体会,像我们这些农学教师、学农学生,如果只待在学校、教室,时间长了是会脱节的,只有到村里、到地里实践,我们教师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也是一样,和农民多交流,和土地多交流,他们才能对专业有感情,才能学好这门课,才能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大二学生小孟的老家也在农村,对于学校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他很振奋,“我能感觉到农村农业大有可为,毕业后我会回家乡,以前我还想着毕业后留在城市,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改变了很多”。同学小宋来自城市,到乡村实践学习后,他的观念也在变化,“未来农村的机遇可能更多,也有我们更多的施展舞台,前提是要学好真本事”。

课堂移村口论文写大地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这一“创意”缘何而来?未来是否能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振兴提供人才?

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志国教授介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特别关注乡村振兴人才课题,与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共同搭建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这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平台。一年半以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受到农户欢迎、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升级发展,构建“农学交替、分段教学、定向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学生定期赴相关农业企业顶岗实践,把“农学交替、分段教学、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过程打造得尤为扎实。他们还授予种粮大户等高水平农民荣誉教授称号,聘请他们给学生与农户上课。

朱志国说,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学生培养成乡村振兴人才,也将提升农民素质技能培养“新农人”为己任,推出“配餐+点菜”授课模式,方便农民学员选择。针对农民学员的个体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分类培训。其培训形式也非常灵活,包括“线下+线上”,定期协调专家团队,组织专家送科技下乡;依托教学平台,建立跟踪服务长效工作机制,“我们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就是要做到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

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陈娟曾一直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创设,她认为,此举是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创新之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培训内容更加丰富,老师走进田间地头,培训对象更加精准,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高校不但能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大学生人才,也能不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说起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湾沚区红杨镇珩琅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组组长蒋中宝大加赞赏,“我们农民就需要懂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有眼界的专家到我们农村来,到我们田间地头来教育指导,农民人才越多,我们乡村振兴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记者 吴敏 刘江 文/摄